新华社记者 李银 伍晓阳 丁怡全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明代才子杨慎将昆明四季如春的特质写进诗文,其诗句“春城风物近元宵”,最早赋予昆明“春城”雅名。
以四季如春享誉世界的春城昆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3000多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守护历史人文留住独特气韵,依托天然山水建设宜居之城,秉承包容精神加快开放步履……春的气息、春的色彩、春的意境充溢春城。
(资料图片)
人文之城:赓续文脉
滇池之滨,昆明晋宁区河泊所遗址,考古队员正在划定探方内开展考古发掘。遗址不远处的石寨山,1956年曾因出土金质“滇王之印”而轰动考古学界,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滇”国在尘封2000多年后重见天日。
2021年以来,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大量汉代简牍和封泥,表明汉代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专家研判,河泊所遗址即为古滇国都邑和益州郡治所。
从战国到西汉,古滇国在滇池地区雄踞一方,后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南诏国、大理国时期,昆明分别称拓东城、鄯阐城,作为东都。元代改称中庆城,设置昆明县,作为云南的省会并沿袭至今。
漫步昆明,圆通寺、华亭寺、昆明文庙、金马碧鸡坊、老街……一处处古迹遗存记录着历史上屯田定边政策、汉民族移民迁徙等带来的中原文化影响和深度的民族文化融合,解读着昔日“蛮夷之地”何以崛起成为壮丽边城;云南陆军讲武堂、纪念“重九起义”的“重九廊”、护国纪念碑、巫家坝机场、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的文林街、“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让人感受近现代历史烟云,倾听古城的慷慨壮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在昆8年,西南联大广大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同舟共济、同仇敌忾,抗战中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抗战胜利后联大师生积极参加反内战民主运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总书记沿途察看“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还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并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西南联大既为中华民族传承了历史与文化,也为中华民族复兴储备了大量人才,是昆明文脉传承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教育精神和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也锻造和形成了昆明的城市品格和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新时代,昆明着力打造文化地标建筑、特色文化街区、生活美学空间,赓续文脉,涵养精神,使昆明更具文化气质和文化品质。
绿美之城:守护山水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滇池草海北岸,大观楼巍然矗立,清代文人孙髯撰写的“天下第一长联”镌刻在正门立柱上,道尽昆明山水之美。
昆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一座丽质天成的山水城市。在气候方面,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温润宜人,鲜花常开、草木常青,是举世闻名的“春城”“花城”。
元代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主滇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设驿站、开办学校……昆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感慨昆明“工商甚众”,赞叹为“壮丽大城”。
明代,由汪湛海主持营造昆明城,“……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历时8年乃成。自此,昆明城形成“小三山一水”的山水格局。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历代高人韵士徜徉昆明山水之间,留下歌咏之作。好山好水好季候,一代代昆明人,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而骄傲。
一度,由于追求经济发展,滇池曾遭到严重污染。经过不懈治理,滇池水质从劣五类恢复为四类,海菜花、金线鲃、彩鹮等重现滇池,高原明珠重焕光彩。
自1985年起,西伯利亚红嘴鸥每年冬天如约而至,滇池周边和翠湖公园等地,万鸥翔集、游人如织,成为昆明冬春最动人的景观。
今年3月,红嘴鸥北返之时,46岁的昆明市民刘必恒带着孩子来到滇池海埂大坝,为红嘴鸥“饯行”。他说:“我曾跟着爸妈来看红嘴鸥,现在我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希望孩子从小懂得爱护红嘴鸥、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的城市。”
“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打造“绿美春城”,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如今已成为昆明市民的自觉。
天刚亮,市民李云丽就来到滇池边,撑着铁皮船到湖里打捞垃圾和漂浮物。她从小滇池边长大,是当地巾帼打捞队的队长,打捞队成立30余年,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李云丽一直都在。她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滇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绿色,是春城昆明的鲜明底色。昆明市正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引领、以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为抓手,打造彰显云南特色、春城特点的公园城市。
开放之城:胸怀天下
今年6月1日上午,一列搭载数十个冷链集装箱、满载泰国榴莲和山竹的专列缓缓驶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到站后,采取优先卸车、优先交付、优先提柜等措施,确保第一时间分拨全国各地。
中老铁路见证着昆明扩大开放的步伐。2021年底,中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截至今年6月3日,累计发送旅客1640万人次、货物2100万吨,“黄金通道”作用凸显。
偏居西南一隅的昆明,有着悠远的对外开放、交往史。
古滇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贮贝器中,就有大量产自印度洋的贝币;源于古滇国的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等多国都有发现,表明古滇国与东南亚、南亚有着密切的经贸和人文交流。
昆明,还是古老的“贝币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站点。昆明顺城街始建于元朝,明清时为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马帮集散地。清末,法国驻华官员拍下过镖局押运马帮在此歇脚的影像。
1930年,25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昆明,写道:这座城市是许多道路的汇合点,既是一条铁路的终点,又是若干马帮旅途的起点;既是东西方最后的接触点,又是东西方最早的接触点;既是通向古老亚洲的大门,又是通向中国荒芜边疆的大门。
抗战期间,昆明作为抗战重要大后方,为世人所瞩目,与其紧密关联的滇越铁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在抗战期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放、融合、进取,是昆明的城市基因和精神气质。
2016年12月28日,一列银色“子弹头”驶离昆明南站,飞驰2252公里,横穿大半个中国,10个小时抵达上海。当天,沪昆高铁贵阳北至昆明南段贯通,标志着云南接入全国高速铁路网,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形。
近年来,云南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昆明作为辐射中心核心区,正致力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从“山间铃响马帮来”到“通江达海连世界”,昆明通向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昆明机场航线通达所有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大会发表“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022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明携手世界,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
春融万物,生生不息。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昆明,正以全新开放姿态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