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创新成果在京发布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08-25 02:16:16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8月18日,在“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管理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陈丽发布了课题研究成果:“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创新成果。


(资料图)

课题组历时五年,尝试回答了“互联网+教育”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三个重大理论问题:“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原理、互联网对教育哲学问题的影响、互联网对教学规律的影响。

聚焦“互联网+教育”基本原理

在互联网的变革作用方面。报告指出,互联网与其它技术不同,其本质是一个信息空间。信息空间具有六个方面的新特征,即互联互通、时空灵活、资源共享、行为数据化、关系网络化、信息众筹等。信息空间的新特征正在对教育产生变革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互联互通推动教育系统结构重组和不断开放;二、时空灵活推动教学方式和组织方式变革;三、资源共享推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改革;四、行为数据化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五、关系网络化推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变革;六、信息众筹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互联网的信息空间特征是其推动教育变革的技术动因。

在“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方面。报告指出,“互联网+教育”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人类教育从二空间向三空间变革的历史进程,是教育教学流程、教育组织体系和教育治理体系重构的过程。“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形态体现在新空间、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新要素和新制度等六个方面。

陈丽介绍称,推动“互联网+教育”创新应同时在五个方面着力:一、以云、网、端建设为抓手构建三元空间融合的新型学习环境;二、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服务体系;四、以数据治理为抓手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五、以协同推进机制为抓手构建支持教育创新的生态环境。

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哲学思想

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课题组深入我国互联网教育创新实践,洞悉其中蕴含的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变化,通过理论提炼,定义核心概念,形成了“互联网+教育”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论、“互联网+教育”的方法论和“互联网+教育”的世界观。

关于“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互联网改变了“如何教”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其核心思想是互联网环境中联通是教育的新本质,教育是不断建立网络之间的连接并保证信息畅通流动的联通过程,其本质是节点间通过建立连接,不断与外部世界发生着信息的交换与流动,持续与外部世界之间进行着适应与改造。教育的联通本质体现在三个层次:一、在微观层面,表现为“学习即连接”,在个体内部表现为大脑神经网络节点之间、概念与想法之间的联通,在个体之间则表现为社会网络与信息网络的联通;二、在中观层面,表现为资源与服务之间的联通,让内容在网络中流动,在共同过滤、应用和创造的循环中实现生长更新;三、在宏观层面,表现为组织模式的互联互通,强调构建多元协同、开放互联的组织生态。

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论。报告指出,互联网改变了知识本质属性,课题组提出了回归论知识观,回归论知识观指出知识从静态的线性知识演变为动态的网络化知识;知识从精加工的符号化信息回归为全部的人类智慧;群智涌现是知识生产的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发生在同一个过程;知识组织的方式从以学科为线索转向以问题为线索。

在“互联网+教育”的方法论上,报告认为,“互联网+教育”方法论是人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认识和变革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原则和思路体系。课题组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方法论是共享驱动创新,即以互联网为底座,实现教育全时空、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共享,从而降低教育创新成本、拓展教育创新范围、突破教育创新约束、提升教育创新成效、促进教育创新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方法论强调,要坚持互联互通,推动空间融合;要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开放教育生态;要坚持需求牵引,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坚持数据赋能,提高精准管理与科学化水平;要坚持解放思想,营造创新文化。

而对于“互联网+教育”的世界观,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系统的基本性质。课题组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复杂系统观,指出在互联网环境中,教育教学过程呈现复杂系统的规律,需要从整体的视角,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去认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教育与外部社会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揭示教育系统演化的规律。复杂系统观强调在推动“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要克服线性还原论思想,要充分关注教育的复杂性,从耗散结构论出发认识教育生态体系,从协同学视角揭示复杂教与学的新规律。

探究“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规律

联通主义学习是“互联网+教育”的典型学习方式,此类学习以生生交互为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形成网络地位和身份,进而通过群体智慧汇聚的方式实现问题解决与知识创新。课题组创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社区型课程形态cMOOC,基于该课程中学习者产生的真实学习过程数据,运用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互联网+教育”的复杂教学规律。

关于学习者的自组织。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联通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同身份和地位的学习者基于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平等交流,自发形成了多中心的网络结构,其过程呈现显著的自组织特征。在联通主义学习初期,课程社区具有传统学习中的以教师为核心的特征,但随着交互深入,学习者开始自发形成小团体,教师逐渐退居幕后,多个核心学习者成为各个子社团的核心节点,网络地位和影响力超过教师节点。

关于知识的群智涌现。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联通主义学习中,学习者经验背景各异,对于开放复杂的问题易产生认知冲突和观点非共识,但通过群体持续参与、反复交流和循环修正,诸多相似的概念在动态交互过程中逐渐汇聚收敛并达成统一,最终形成对某一话题的深刻认识,实现自下而上的群体智慧汇聚,促进新知识的涌现,形成单一个体或局部团体未表达出的新观点,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关于教与学的非线性关系。课题组研究发现:联通主义学习以生生交互为主要学习形式,其交互结构由原来的一对一、一对多交互转变为多对多交互。课程促进者通过引导话题交互,推动交互网络中连接关系的建立,进而促进了社交网络的塑造与交互话题的深度研讨。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度与交互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

“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创新成果根植于我国互联网教育先发优势和实践土壤,在学理上阐释了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哲学思想,揭示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规律。成果作为国内首个全方位、多角度、系统阐述“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为落实“互联网+教育”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打造了“互联网+教育”研究的中国高地。